摩锐建筑创始人马亮:形式追随体验
点击上方“风景园林网”关注并置顶
第一时间了解前沿案例
▲马亮在国际建筑师论坛发表演讲
近期,第九届园冶高峰论坛“国际建筑师论坛”在上海外高桥喜来登酒店召开。摩锐建筑创始人马亮先生作了题为《形式追随体验》的演讲,他提出城市更新改造的核心是价值挖掘和品质控制,同样的空间,不同的界面,所带来的空间属性截然不同。他认为建筑行业的很多问题看起来是建筑问题,但其实是体验的问题,形式追随体验可能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建筑的功能缺少明确的定义摩锐建筑于2011年成立,创始人在之前就职于英国综合事务所,业务包括景观规划和建筑,当时其工作主要以规划层面为主。摩锐建筑成立至今已是第9年,主要工作内容在商业和城市板块。
近两年,一直在镇江做关于老城的研究和整体设计规划工作。负责的项目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整合现有产业布局,植入爱情文化产业,盘活现有不良资产,联动老城城市更新,打造产城融合中等城市复兴典范工程。从2016年开始,由建筑师责任制的导向开始,做了大量升级工作,城市设计板块是工作室主营的板块,最近大量的项目是以设计总包的身份,配合业主参与实践。近几年,因为责任制的关系,整合了很多室内方面的优秀团队加入,包括当年K11改造项目的团队。
“形式追随功能”是路易斯·沙里文关于传统建筑学形式与功能的一句话,“功能”的定义在时代的背景下改变,设计的核心是“功能”。在个人职业生涯里有很多感触,建筑学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已经很久了,这句话是我从读书的时候就一直喜欢的一句话,但是这些年发现,形式追随功能这个定位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功能的定位变得模糊和不确定了,功能是什么,这个问题缺少很明确的定义。
从2015年获取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和商品房新开工面积数据可以发现,信贷过度刺激、宏观调控不力和地方财政羸弱是供需矛盾的症结所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2009年的“四万亿”刺激效应的“后遗症”有很强的延迟性,自2011年开始显现。去库存背景下,开工与销售的波动弹性降低,间隔延长。无疑,处在经济下行和放缓的环境,时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整个行业的建筑技术也没有很大发展,前面提到的只是中国存在的问题,全球的问题也是一样的。社会在飞速发展和变革,但建筑学的发展却陷入停滞和混沌,建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
人们喜欢的是场所带来的体验摩锐建筑的主要工作区域基本上是三小时高铁到达的区域,重点是上海和周边的城市。上海淮海路K11的改造,前前后后做了很多轮改造,但其商场的功能始终没有变,它变化的是体验感和主题。比如盒马鲜生的诞生,其功能是超市,无非是加上了线上线下的联动,但是其带给人们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增加了很多传统菜场不具备的全新体验。这种由形式带来的体验感的变化,对于使用者来讲,产生了很大的质变。现在的人们可能很忙碌,工作日早上去超市或者菜市场的基本是年迈老人,甚至过了十点半以后基本上没有人,也是因为没有人,卖菜的阿姨就会在场所里面自得其乐。
传统上,商业以万达为核心的,基本上会把平面作为产品消化掉,立面创新。2016年、2017年,我更加关注表皮,基于结构、构造、材料及其他技术组合的建筑空间界面。表皮范围是与人更多的接触空间,包括建筑围护体系、建筑室内、景观设计等范畴。近年来在做大量存量的事情,也在不断地自我升级,这里面更多是一种界面,它不仅包括了物理空间的表皮接触,更多的是交互的层面。交互可以作为建筑学一个很大的突破口。
两个图片的空间制度几乎一模一样,但物理空间上的不同,功能上的不同,人们身处两个场所里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论证了前面的判断,在传统建筑学教育里面,让学生做模型,在没有材料、没有功能的时候,你无法判断空间到底是什么。同样的空间,不同的界面,所带来的空间属性截然不同。所以关于建筑的定义,这些年系统里面建筑被认为是有体验界面的构筑物。
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广场构筑物,是在空置广场上整合了一款新鞋的形式,做了一个跑道,并在跑道中把墙面做了很多交互。人们在奔跑的过程中,把科技和人的体验以及品牌的很多内容融合在一起,其交互体验感特别好。新产品发布的内容特别好,YOU VS YOU,奔跑的过程中是和人在跑,也是和自己在跑,这也给我们带来很大启发。当设计一个产品或者设计一个空间、一个建筑的时候,不能局限在传统建筑学的材料和空间层面,更多的应该提到人和空间、建筑之间的互动,如果没有这些交互,没有这些科技、品牌孵化带来的策划内容在里面的话,整个设计会非常单调。在城市里面有很多很漂亮的场所,但是没有被设计成很好的交互状态。
日本东京的茑屋书店,不仅是一场实体书店的革命,更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茑屋书店不是从类型学和空间上理解世界,而是用30个对社会有影响力的导购,以人为核心矩阵,牵扯到空间设计和场所产生的形式,和传统书店有很大差别,非常强调人的作用。“茑屋书店的30多位导购,有日本代表性料理杂志的前主编,有受到文学家信赖的传奇书店店员、也有撰写过20多本旅行指南的记者,他们通过选书、陈列、内容企画、顾客服务等全方位的服务,实现他们对顾客的提案。茑屋书店的内容提案,可以说就是由这些导购完成的,如果没有这些导购,大概就没有茑屋书店了。”
人们喜欢生活方式的“画面”,而不是销售的货物本身。这是现在认知环境中很重要的一句话,人们喜欢的永远是打引号的“画面”,喜欢在场所中的体验,而不是场所本身。比如一个做得很好的空间,人们并不一定是喜欢这个空间材料,喜欢的应该是空间场所带给他的体验,这对我们设计有很大的触动,因为它颠覆了传统建筑学里的东西。
《嫌疑犯X的现身》里面有一句话,“很多题目看起来是几何问题,但实际上是函数问题”。今天建筑学或者建筑师在实践中遇到的情况是一样的,很多问题看起来是建筑问题,但其实是体验的问题。2017年我们提出了形式追随体验,认为可能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很重要的方向。
所有的建筑空间都应该理解为产品摩锐建筑是做城市设计的,很多事情难免会跟资本走得很近。在土地获取任务书之后,建筑师介入中间的设计,但是消化掉的内容是很少的。资本方买了地,房子建造好以后再由销售公司卖给客户,整个流程是严重脱节的。设计师在链条里面是非常不重要的,而资本方带来的东西也不是客户所需求的,因为他强调的是资本效率,而不是体验。所以我们提出,交互、体验其实就是一个产品,所有的建筑空间都应该理解为产品,其中最本质的问题是思维方式的问题,这样一来设计范围或者说设计师介入的层面就会产生很大变化。
在过去三年左右时间里,上海的大部分项目都没有明确的任务书,或者任务书不能指导设计,而是站在资本方,过于关注土地的产权所属问题以及资产运营的产出,还有土地方。土地前端的策划对设计师知识结构要求非常高,设计师要懂资本的效率,要懂招商,要懂商业运营和资产全周期的内容,建造的细节,成本的控制,所以这些年建筑设计行业有巨大的分化。
知识结构的挑战过程是很挣扎的。2011年成立公司的初衷非常简单就是做建筑,但是这个过程中人生轨迹和时间就被完全割裂了,身份变得非常错综复杂。乔布斯有一句话,设计可能并不是看起来的那个样子,关键它要好用,它带来的结果是很重要的。在设计变现的层面上,以传播(定)设计费的方式是很愚蠢的,因为你没有办法评价设计的好坏,做得好与不好,费用都是一样的。所以只有资管方面,以合伙人的方式,共同投资建设,成为核心团队,才有可能实现设计变现。公司现在基本上分成了两个板块,团队里面组织逐渐拆成了两个部分。
公司建筑板块的重点是深耕上海的存量市场。2015年参与了V领地公寓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做了四五个公寓项目,现在已经是估值70亿的公寓管理公司。2016年做了恒丰路610设计总包,这是M0对面的搪瓷厂改造,其为上海电器的资产,这是第一个以总包的方式接入,成本非常低的项目。
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在徐家汇的核心区域,它的场所遗留了很多研究所的设施。2019年接入的时候,完全不是以乙方的姿态,而是以资产持有方深度挖掘其价值,开始没有做建筑方案,而是在找这个项目的空间灵魂以及未来运营的识别性,所以景观、室内、标识、品牌运营全部成为了核心。
先在品牌包装上做一个突破口,因为建筑是包豪斯的感觉,所以用了包豪斯的字体去包装,显示logo和品牌的效应。产品以及衍生的各种和交互相关的细节,都是设计先行。调性定好以后,反向思考什么建筑和景观配得上这样的调性和品牌,发现建筑根本不需要做动作,这些细节都是来自花、草、桌子。所以建筑处理得非常简化,基本上是白色的,在上面的部分做了很多配套的容器,取自于实验室容器的概念,形成镜面金属质感的房子。
建筑内部变得非常质朴,把原来一流的设施变成装饰的艺术品,灯具和雕塑。到室内,还是按照这样的概念做的,结果是一样的。
单纯谈设计,谈材料和使用,可能没有意义,所以先找到了它的灵魂,反向推导其建筑,结果都是分向实现的。因为是实验室,采用了很多大量实验室不锈钢材面和格层,希望把实验室的体验与办公场所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建筑其实更多的是一个容器,不是整个项目的核心,景观也只是一个背景,真正的价值是体验感和未来物业运营中的所有细节的反馈。
工作室近期的项目大多是按照这样的方式在思考,放弃传统的空间功能导出形式的方式,从体验品牌的孵化、议价等思考,反推建筑的形式,景观的形式,这样的思考方式是一种巨大的转变。
最后简短分享一下现在正在进行的案例,位置在镇江,该项目的接入时间接近两年,我们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这个项目能扩大我们的研究范围以及思考景区和城市的关系,项目的接入点是镇江不良资产的盘活。任何一个问题,在不断放大过程中都可以完善思考该地块对城市的影响,以及城市对它的影响。
当你关注到体验的时候,你的工作方法会不同;当你关注到体验的时候,你设计变现的方式就不同;当你关注到体验的时候,你对于建筑、对于职业的理解就会产生很大的不同。这是摩锐近年来职业的感触,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
马亮,摩锐建筑创始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商业综合体课程顾问,西交利物浦大学客座导师。
——END——
美国知名设计师David Fletcher:公共事业项目的设计灵感
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大学教授Ronnie Tan:作为新规划范例的自治城市主义
清华大学教授张敏:从建筑设计到城市设计,从景点到观景点——香港西九龙车站
LAURENT罗朗景观设计总监李勇:回归最朴素的中国空间美学
QIDI栖地设计合伙人执行董事戴广建:未来宜居景观的探索与研究
1、高级美编
2、短视频编辑
2018年度园冶杯大奖作品:
宜昌鸿坤·花语墅 千江凌云景观 杭州翡丽海岸 杭州阳光城·未来悦 万科·翠湖国际 北七家科技商务区 IDEO Q 嘉祥县曾子广场及洪山河景观绿化工程 South Park 戴家湖公园生态修复工程 武陟龙泽湖公园 大诺瓦西市马恩河岸 Banyan Tree Yangshuo Resort 太舞滑雪度假小镇 保利江门•云上西棠田园综合体示范区 荷兰Afsluitdijk大堤加固项目 福建永安建发·玺院 融创·藏马山阿朵小镇示范区景观工程 苏州世茂铜雀台 天瑞宸章示范区 长沙湘江西岸商业旅游景观带 Wangchan Forest 建业海马九如府 the Orchid